theAsianparent Taiwan Logo
theAsianparent Taiwan Logo
  • 給媽咪
    • 懷孕大小事
    • 母乳與餵奶
    • 產後護理
  • 寶寶與幼兒
    • 早產照護
    • 新生兒
    • 嬰幼兒
    • 學齡前
  • 育兒攻略
    • 教養方法
    • 行為問題*
    • 里程碑*
    • 媽媽教室*
  • 親子生活
    • 生活大小事*
    • 手作與體驗*
    • 出去玩*
    • 共讀與學習
  • 婚姻經營*
    • 心理與情緒*
    • 婆媳關係
    • 伴侶與婚姻*
  • 學習當父母*
    • 心理與情緒*
    • 工作與生活
    • 自我實現*
    • 感人故事*
  • 青春期
    • 心理與生理發展
  • 準備懷孕
  • 新聞

常見卻嚴重影響孩子健康的 8 種錯誤用藥觀念

1 min read
常見卻嚴重影響孩子健康的 8 種錯誤用藥觀念常見卻嚴重影響孩子健康的 8 種錯誤用藥觀念

在給子女用藥時,父母親因為希望能夠更快地緩解不適而很容易失去自制力,許多父母因而出現用藥錯誤。這可能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十分負面的影響。

再也沒有比孩子生病更讓父母不安的狀況了。在這些情況下,藥物 -- 不論是非處方藥還是由醫生開的處方藥 -- 都能減輕孩子的症狀,而使父母放心
然而,在給子女用藥時,父母親因為希望能夠更快地緩解不適而很容易失去自制力,許多父母因而出現用藥錯誤。這可能對孩子的健康造成負面,而非正面的影響。

我們自己做了研究,並且諮詢了金德診所的普拉迪普勞特醫生。他針對父母親最常見的 8 種用藥錯誤提出看法:

1.尋常感冒時過度用藥

用藥 吃藥

你討厭聽到孩子因為感冒而每天晚上咳嗽,所以你就去了最近的藥局,買了“咳嗽與感冒”藥。

然而,勞特醫生說這些藥物幾乎不會對病程造成任何影響,雖然它們可能有助於稍稍緩解孩子的鼻涕症狀。此外,其他醫學專家指出,就算標榜治療的是不同的症狀,許多非處方藥物都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例如,許多多重症狀感冒藥都含有乙醯胺酚。

所以,如果你給孩子一種藥治療鼻塞,然後又給他吃普拿疼退燒,孩子實際上已經服用了建議劑量的兩倍,而這可能反而有害他的健康。

你該怎麼做

  • 試著使用自然療法緩解感冒症狀。這篇文章為你提供了與該主題相關的重要資訊。
  • 不要同時給孩子服用兩種藥物,除非有醫生的指示。

 

2.提早終止抗生素療程

許多父母都曾犯下這個錯誤:孩子看起來似乎好多了,所以父母就停止他的抗生素療程,因為我們假設他已經不需要了。

「服用抗生素是為了殺死引起感染的細菌。但是,如果過早停止服用抗生素,細菌有可能尚未完全消滅,導致再度感染,」勞特醫生這麼說。他進一步解釋:細菌有其增長的速率,抗生素療程持續的時間長短取決於這個增長速率。因此,得服用抗生素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消滅增長速率較慢的細菌。

你該怎麼做

  • 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即使孩子病情似乎已經好轉。

 

3. 因為醫療以外的理由而給藥

用藥 吃藥

曾在搭飛機前給孩子吃一點點咳嗽糖漿,好讓他睡一覺的父母,先舉手承認吧。
如果你想這樣做,可能要再考慮一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飛行前給予孩子藥物,使他們想睡覺的作法很普遍,但實際上可能反而造成部分的孩子更過動!

你該怎麼做

  • 下次帶孩子搭飛機旅行時,攜帶很多玩具、書籍、健康的零食以及大把的耐心。

 

4. 根據孩子的年齡而非體重來計算藥物的劑量

勞特醫生提醒這麼做可能導致劑量不足或藥物過量,而這兩種情況都是父母不願見到的,應該避免。兒童是根據自己的體重多寡代謝藥物,而非年齡。醫學專家解釋:如果你的孩子體重不足或過重,這一點就更加重要。

研究發現,體重過重的兒童代謝咖啡因和右美沙芬(許多止咳藥都含有此一成分)的速度,比體重在平均值的同齡兒童更快。這表示他們可能需要比標籤上的建議用量還多的藥物。

你該怎麼做

  • 如果孩子的體重高於或低於你購買的非處方藥物標籤上相對應年齡層的重量,請先向小兒科醫生諮詢。
  • 醫生開處方藥物的時候,也該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計算劑量。

 

5. 不正確地測量藥物

用藥 吃藥

讓孩子吃藥的時候配一匙糖,可能會有助於他們服藥。但是要測量藥物時,「一匙」可能不是完全準確的量。事實上,根據《國際臨床實踐期刊》的一項研究,一些家用廚房的量匙容量甚至可能比其他廚房量匙容量多出兩到三倍,而這可能導致服藥過量。

附有刻度的藥物量杯情況也一樣​​。紐約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70% 的家長會將多於醫生指示劑量的藥物倒入這些量杯。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一些家長認為量杯的劑量才是完整的,或是倒入藥物時,他們沒有將量杯擺放到和眼睛齊高的位子。

你該怎麼做

  • 不要用茶匙和湯匙測量藥物,改用注射器。
  • 兒科的一項研究發現,以毫升計量藥物而非茶匙或湯匙計量,將能使服藥錯誤的風險下降一半。

 

6. 過度服用同一種藥物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在發燒,所以我們給他吃了普拿疼。在一個小時內,他的溫度仍然很高,所以我們又給了更多普拿疼。這樣過度用藥的結果可能有害孩子的健康。

你可以怎麼做

  • 24小時內,不應該給孩子超過四次的撲熱息痛(一種非處方止痛及退燒藥),所以每次服藥之間需要等待六個小時。
  • 寫下每次給藥的時間,可以幫助你記得清楚。

 

7. 低溫發燒時就服藥

用藥 吃藥

發燒是表示孩子的身體正在努力對抗感染。如果小孩低溫發燒,請考慮不要給藥,這樣他的身體才有機會自己打敗這個病毒,這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勞特醫生說,雖然有些孩子能夠忍受 39 度的發燒,但有些孩子燒到 38 度就會很難受。他解釋道:使用藥物是為了緩解發燒帶來的不適,而非治療引起發燒的根本原因。

你可以怎麼做

  • 如果孩子發低燒,請試著使用藥物以外的方式緩解。例如,你可以在孩子的額頭和腋下敷一條濕毛巾,這通常是有幫助的。
  • 記住:新生兒發燒是需要注意的,如果你的新生兒出現低溫發燒,立刻就醫別拖延。

 

8. 混合中藥和西藥

傳統療法和西藥的道理截然不同。勞特醫師解釋說,很難判斷中藥和西藥在特定條件下會合力工作,或以有害的方式相互作用。

你可以怎麼做

  • 如果孩子已經採取中醫的方式治療,而你的醫生建議使用西藥,一定要告知醫生曾經看過中醫。
  • 如果你正在尋求中醫師的醫療建議,而孩子已經服用過西藥,同樣的規則也適用。
img
Written by

theAsianparent Taiwan

  • Home
  • /
  • 育兒攻略
  • /
  • 常見卻嚴重影響孩子健康的 8 種錯誤用藥觀念
分享:
  • 孩子內向害羞不是問題,不要強迫孩子表現活潑外向

    孩子內向害羞不是問題,不要強迫孩子表現活潑外向

  • 神奇綁鞋帶方法:自閉症孩子試一次就能上手!【影片】

    神奇綁鞋帶方法:自閉症孩子試一次就能上手!【影片】

  • 如何預防中暑?認識中暑的徵兆

    如何預防中暑?認識中暑的徵兆

  • 孩子內向害羞不是問題,不要強迫孩子表現活潑外向

    孩子內向害羞不是問題,不要強迫孩子表現活潑外向

  • 神奇綁鞋帶方法:自閉症孩子試一次就能上手!【影片】

    神奇綁鞋帶方法:自閉症孩子試一次就能上手!【影片】

  • 如何預防中暑?認識中暑的徵兆

    如何預防中暑?認識中暑的徵兆

Get regular advice on your pregnancy and growing baby!
  • 給媽咪
    • 懷孕大小事
    • 母乳與餵奶
    • 產後護理
    • 關於生產
  • 寶寶與幼兒
    • 早產照護
    • 新生兒
    • 嬰幼兒
    • 學齡前
  • 育兒攻略
    • 教養方法
    • 行為問題*
    • 里程碑*
    • 媽媽教室*
  • 親子生活
    • 生活大小事*
    • 手作與體驗*
    • 出去玩*
    • 共讀與學習
  • 學習當父母*
    • 心理與情緒*
    • 工作與生活
    • 自我實現*
    • 感人故事*
  • 其他
    • TAP Community
    • Advertise With Us
    • 聯絡我們
    • Become a Contributor


  • Singapore flag Singapore
  • Thailand flag Thailand
  • Indonesia flag Indonesia
  • Philippines flag Philippines
  • Malaysia flag Malaysia
  • Sri-Lanka flag Sri Lanka
  • India flag India
  • Vietnam flag Vietnam
  • Australia flag Australia
  • Japan flag Japan
  • Nigeria flag Nigeria
  • Kenya flag Kenya
© Copyright theAsianparen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我們的團隊|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Sitemap HTML

We use cookies to ensure you get the best experience. Learn MoreOk, Got it

We use cookies to ensure you get the best experience. Learn MoreOk, G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