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暗自苦惱孩子為何不聽你的話?身為爸媽,我們時常太過專注於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從未考慮過這些話是否有被孩子正確的理解與接收。
事實上,有非常高的機率,我們下達的指令其實是暗示著孩子「不要」照我們說的做。媽媽、知名教育家的部落客摩根(Amanda Morgan)和我們分享一些孩子為何不肯聽話的原因!
你所說的話有太多選擇空間

我們是大人,當我們接收到詢問語氣的指令時,我們知道這只是出於禮貌性的詢問,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執行,但對孩子而言不是這樣的。
因此,當妳希望孩子好好吃飯,但妳卻對孩子說:「你想吃飯嗎?」,妳並不是在給予指令,而是給他們機會拒絕妳。這時比較好的作法是清楚直接並禮貌正面的給予指令:「是時候吃飯了,請把飯吃完!」,或是「你該過來和大家一起吃飯了。」
你的話中傳遞錯誤的畫面
身為父母,在給予孩子指令時必須幫他在腦中描繪出畫面,以赫利舉的例子來說:「不要在椅子上跳來跳去」…
根據赫利,這句話傳遞出的畫面還是一個在椅子上跳來跳去的人,她建議我們調整一下指令的方向,變成:「請把屁股放在椅子上,把腳放在地板上,眼睛看著說話的人,當別人說話時,我們要有禮貌…」。用語言把你期待他做到的行為描繪出來。
說話時未直視眼睛

我們都承認,在給予孩子指令時,我們大多在房間的另一端或是另一個房間對著孩子大喊,或是根本沒有好好看著孩子說話。這個情況下,我們其實在暗示孩子不用認真聽話,因為我們也還沒開始認真說話。所以,請停止這些大喊,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再以正面的態度給予他們指示。
說話沒有重點
赫利說:「小孩沒有辦法同時處理太多訊息。」,所以當孩子不照著你的話做時,請停下來思考一下你說的話有什麼問題。
你是否下達了一個又一個的指令?控制自己一次只給一到兩個指令,並且要緩慢清楚的傳達,請孩子重複你所說的話以確保他們已經完全理解指令的內容。
沒有指名對象
當你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在你的說話內容上,例如糾正她的行為時,請稱呼他的名字再開始往下說。這會讓妳的孩子清楚了解你正在直接對他說話,同時提醒孩子專注於你接下來要說的話。
太過負面
改變你說話的方式與使用的詞語,使用正面的語句能更容易讓孩子配合。與其說「不要做什麼」,換成「你應該這樣做」的語句。
你的言行不一致
看到小孩難過的大哭對父母而言真的很難受,但盡量不要因為這樣就讓步,你說的話和行為保持一致是很重要的,記得,你可以在孩子已經了解指令、並且遵守指令之後給他一個擁抱作為鼓勵。
務必說到做到,如果你要執行 “桌上不可以出現電子產品” 的政策,請從自身開始做起。
大聲指責
我知道這不容易,但當你的孩子又犯錯時,請務必保持冷靜。用他會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做錯事並解釋後果,這時大聲指責只會讓氣氛更緊繃。
在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處理情緒

一個許多父母都會犯錯的問題,是在孩子發脾氣的當下試圖處理他的情緒,要是孩子平靜的時候就已經很難溝通了,要在他發脾氣的時候聽進你的話難如登天。
有時候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讓他自己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對彼此都好,等到他的情緒平復了,這時再做溝通。
沒有提供選擇
當你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情時,提供他選擇會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例如早上起床之後,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的穿著,會讓他們因為有了一些主控權,而配合度更高。
給他們「最後通牒」或是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後果
你曾經警告孩子他們若不整理房間就再也見不到心愛的玩具了嗎?或是曾經警告過他們,要禁足他們一輩子?
這些不切實際的威脅等同於虛張聲勢,孩子們是不會認真看待你的這些威脅,除非你能說到作到。
說得不夠多
你要是想被孩子重視,你就要發聲。尤其是當你已經重複相同的東西五次了,再多說一次都讓人難以忍受,但除了頻繁的重複同一句話之外,你還可以解釋給孩子聽,你做這些要求的原因。
沒有確認他們是否執行
你在結束某個聲明之後,確認孩子是否意識到接下來他們必須有所改變或行動,告訴他們你不會改變主意,並且要求他們馬上執行。記得口氣堅定、堅決,但不需要太過嚴厲。
沒有成功的讓孩子理解你的話語

和孩子講話時,必須考慮他們的理解能力,年紀較小的孩子,用簡短的句子給予重點式的指令,否則你將馬上失去他們的注意力。
無法從一而終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每個家長都會面臨的問題,那就是從一而終。我們要求孩子在室內說話音量要降低,但有時我們會因為太累而無法糾正當下的吵鬧,當孩子們發現自己有機會不被罵,漸漸的他們就不會再聽你說話,因此,不管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堅持自己的要求,這跟塑造權威無關,而是建立習慣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