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sianparent Taiwan Logo
theAsianparent Taiwan Logo
  • 給媽咪
    • 懷孕大小事
    • 母乳與餵奶
    • 產後護理
  • 寶寶與幼兒
    • 早產照護
    • 新生兒
    • 嬰幼兒
    • 學齡前
  • 育兒攻略
    • 教養方法
    • 行為問題*
    • 里程碑*
    • 媽媽教室*
  • 親子生活
    • 生活大小事*
    • 手作與體驗*
    • 出去玩*
    • 共讀與學習
  • 婚姻經營*
    • 心理與情緒*
    • 婆媳關係
    • 伴侶與婚姻*
  • 學習當父母*
    • 心理與情緒*
    • 工作與生活
    • 自我實現*
    • 感人故事*
  • 青春期
    • 心理與生理發展
  • 準備懷孕
  • 新聞

產後護理六週夠不夠?研究質疑舊有思維

1 min read
產後護理六週夠不夠?研究質疑舊有思維產後護理六週夠不夠?研究質疑舊有思維

生產後的婦女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普遍認知坐月子需要 30 ~45 天,這樣的觀念正受到質疑。

選文動機:坐月子需要多久?這個問題在不同年代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的生活步調變快了,產後護理與工作職責的權衡下,似乎決定了六週是個適宜的時間。但這樣的時間到底夠不夠?

 

大多數醫療專業人員會說,女性需要大約六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從分娩的創傷中恢復。但每日郵報 (Daily Mail) 報導,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大多數女性實際上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索爾福德大學 (Salford University) 的茱莉亞瑞 (Julie Wray) 博士分別採訪了分娩後兩到三週、分娩後三個月和分娩後六到七個月的女性,了解女性的真實恢復情況。 這些女性都說六週要完全恢復根本是 “做夢”,一年的時間才比較接近現實。女性們也回報在生產六周之後,對於產後護理的缺乏感到失望。

「女性覺得需要花費比六周還長的時間來恢復」

「研究表明,更符合現實和對女性友善的產後服務是有需要的。」瑞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女性認為需要花費比六周還長的時間來恢復,生產後六至八週還是需要照護。」

一年的恢復期可能還算保守。根據赫芬頓郵報 (Huffington Post) 報導,腹部肌肉分離、沾黏、縫合後疼痛或骨盆底部功能障礙等併發症,甚至可能在分娩後兩年或更久才發生。

身體恢復是一回事,女性在轉換為母親這個角色的情緒和心理上也需要幫助。 如果母親在生產前是職業婦女,這個轉換會更為困難。媒體中呈現母親角色的不實描述,更是一大阻力。

針對社群媒體上明星媽媽的報導,心理學家裘藍博 (Jo Lamble) 告訴澳洲每日郵報 (Daily Mail Australia) 說 :「我不會說這跟引發產後憂鬱症有關,但如果你原本就容易受到外在表象的刺激,這絕對會造成負面影響。」

「這些可能被視為是小問題,但對新手媽媽來說問題並不小」

皇家助產士學院 (Royal College of Midwives) 的蘇麥克唐納(Sue MacDonald)指出,新手媽媽無法獲得她們心理與生理上所需要的,更多的產後護理。她們傾向於忍耐不適,因為在她們的印象中這樣是正常的。

「女性為健康問題所苦,背部疼痛、感覺疲累。 這些可能被視為是小問題,但對新手媽媽來說問題一點都不小。」麥克唐納說。

 

對今天的主題有任何建議、疑問或感想嗎?歡迎於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

img
Written by

theAsianparent Taiwan

  • Home
  • /
  • 產後護理
  • /
  • 產後護理六週夠不夠?研究質疑舊有思維
分享:
  • 寶寶為什麼厭奶?寶寶突然就不喝奶了,到底為什麼?

    寶寶為什麼厭奶?寶寶突然就不喝奶了,到底為什麼?

  • 陰道超音波是什麼?操作方式和檢查內容|婦科教室

    陰道超音波是什麼?操作方式和檢查內容|婦科教室

  • 懷孕媽咪低碳飲食會增加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關鍵在葉酸

    懷孕媽咪低碳飲食會增加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關鍵在葉酸

  • 寶寶為什麼厭奶?寶寶突然就不喝奶了,到底為什麼?

    寶寶為什麼厭奶?寶寶突然就不喝奶了,到底為什麼?

  • 陰道超音波是什麼?操作方式和檢查內容|婦科教室

    陰道超音波是什麼?操作方式和檢查內容|婦科教室

  • 懷孕媽咪低碳飲食會增加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關鍵在葉酸

    懷孕媽咪低碳飲食會增加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關鍵在葉酸

Get regular advice on your pregnancy and growing baby!
  • 給媽咪
    • 懷孕大小事
    • 母乳與餵奶
    • 產後護理
    • 關於生產
  • 寶寶與幼兒
    • 早產照護
    • 新生兒
    • 嬰幼兒
    • 學齡前
  • 育兒攻略
    • 教養方法
    • 行為問題*
    • 里程碑*
    • 媽媽教室*
  • 親子生活
    • 生活大小事*
    • 手作與體驗*
    • 出去玩*
    • 共讀與學習
  • 學習當父母*
    • 心理與情緒*
    • 工作與生活
    • 自我實現*
    • 感人故事*
  • 其他
    • TAP Community
    • Advertise With Us
    • 聯絡我們
    • Become a Contributor


  • Singapore flag Singapore
  • Thailand flag Thailand
  • Indonesia flag Indonesia
  • Philippines flag Philippines
  • Malaysia flag Malaysia
  • Sri-Lanka flag Sri Lanka
  • India flag India
  • Vietnam flag Vietnam
  • Australia flag Australia
  • Japan flag Japan
  • Nigeria flag Nigeria
  • Kenya flag Kenya
© Copyright theAsianparen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我們的團隊|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Sitemap HTML

We use cookies to ensure you get the best experience. Learn MoreOk, Got it

We use cookies to ensure you get the best experience. Learn MoreOk, Got it